你是否也曾對自己說過這樣的話?
「我什么也做不好」、「我就是個廢物」、「沒有人會愛我」……
這個來自內心的負面聲音,總在發生一件不好的事情時響起。
它帶著無止境的苛責和質疑與我們對話,促使我們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懲罰。
于是,我們陷入了一種「低落情緒」中,被自己所感受到的沮喪和痛苦所困住。
尤其在經歷「失戀」這件最常見的事情所帶來的情感沖擊下,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沉浸在備受煎熬的痛楚感中。
因為是對方提出的分手,所以傾向于把原因歸為「自己不夠好」而感到更加強烈的痛苦。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是什么讓人們在失戀后陷入這種難以忍受的低落情緒中,以及如何早日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
01
“他和我分手,我就不值得被愛了嗎?”
先講一個真實故事。
去年夏天,男朋友要和我分手,理由是:我們不合適。
我強忍著眼淚質問他:「為什么?」
內心卻在檢討自己:「是我沒做好嗎?」
在將近1個小時的對話中,我試圖挽回這段親密關系,但最終我們還是以和平分手來保護這份美好的感情。
自從說好分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對方的離開帶走了一部分的我,這種慟失感一度讓我陷入抑郁狀態,以至于讓我當下的生活都失去了正常的秩序。
失戀發生很久, 我一直都在思考被分手的原因,但越想越深感自我價值的受挫,內心發出一個聲音:「都是你xx地方沒做好,所以他才和你分手的。」
果然,我回想起,每當我請男朋友來滿足我的需求時,他會對我說「看你表現」。
每一次我在討好他而去做好一件事的過程中,我感到內在的匱乏和無力感。
以至于,我常陷入「我沒做到讓他滿意」的內疚和自責中。
所以,當我意識到,我再也沒有機會跟著他去采訪藝術家;被他帶著一起聽一場獨立音樂會;不會出現在任何我需要幫助的時刻,我會認為「失戀就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于是,我學會抽煙喝酒,在深夜刷約會軟件,尋找下一場我以為的夢幻愛情。
這樣的生活過了半年,我始終沒有從失戀的「這場病」里挺過來,反而過得消沉抑郁,因為我感到「天吶,這個世上再也不會有人愛我了」,甚至以此作為未來生活的信念。
就在這個時候,我了解到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情緒ABC理論(ABC Theory of Emotion)。
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s)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s)。
也就是說,決定一個人的情緒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我一下子豁然開朗。
原來,讓我變得消極的是分手讓我產生「我不夠好」的看法,而不是「分手」這件事。
后來經過心理咨詢,我終于明白我們分手僅僅是因為兩個人不適合在一起生活,與「我不夠好」無關。
不論他愛我與否,我都是值得被愛的。
02
分手的痛苦,是從哪里來的
為什么我輕易地把「分手」這件事歸因于自己身上?
心理學上說,這是因為人的信息處理系統(Beliefs)幾乎總是帶有偏見的。
所謂偏見,就是:
一種脫離事實而建立起對人或事物消極的、不合理的態度。
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一種非理性的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
比如前面提到的分手這件事。
我必須表現得讓對方滿意,不管是擁有一個既健康又曼妙的身材,還是停止去聽千篇一律的流行音樂,都是在以男朋友的認知來代替了自己的看法。
圖片
這樣就導致我形成了認知偏差:
「我要滿足男朋友對我的期待,否則我就是不夠好,不值得被愛的?!?
于是在這種認知偏差的影響下,我會形成這樣的「核心信念」: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被人愛。
一旦觸發這個核心信念,我的「自動化思維」就會被激活——
我沒有做好,就不配得到他人的欣賞和愛,那我的生命就會變得多么荒涼和無意義。
什么是自動化思維?
簡言之,就是人在具體情形下頭腦中冒出來的想法、念頭、沖動或畫面。
直到后來,自行查閱了一些書籍后,我拷問自己:
沒有別人的認可和關愛,難道我就不繼續生活了嗎?
僅僅因為我暫時沒有做好,就否定自己被愛的價值,這難道不是太武斷了嗎?
這些,就是最開始的認知偏差。
也正如《當下的力量》作者??斯亍ね欣f,人類受苦的根源來自我們大腦的思維。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維,反倒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自己「強迫性思維」的受害者。
因為我們不能控制客觀發生的事,只能掌控對事件的反應和解讀。
所以,一旦有「我不配」、「我沒用」、「我不值得」這些認知,就會在委屈自己的前提下來滿足別人。
也因為我帶著「我只接受配得上你的愛的自己」進入一段親密關系,很容易讓自己陷入一段不夠好的關系中。
這恰恰和我的低自尊和低自我關懷有關。
一旦與人的關系出現裂痕,我就會把錯誤攬在自己身上。
關系的破碎所帶來的情感撕裂,也只是獨自承受。
然而,只有真正地接納自己,才能在自愛的基礎上感受到被愛。
03
如何快速走出失戀,讓自己開始新的生活
為了走出失戀的痛苦,我從北京逃離,來到杭州「療傷」。
起初,我天真地以為換一個環境,新的生活就會向我展開。
但令我沒想到的是,嶄新的生活環境并沒有抵消我的負面情緒。
有一刻,我甚至覺得這件事情對我造成的痛苦體驗永遠不會過去。
盡管在我每天的生活中有其他的事情在發生,可一旦我的注意力被「失戀」這件事拉回來,我就又像掉入了深淵一般。
甚至,我非常絕望地認為「未來我再也不會遇到比他更好的人」,我的愛情故事就這樣沒有下文了。
但事實上,不同的思維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一個懷有積極思維的人,會覺得「我還會遇到更好的人」。
而另一個懷有問題視角的人,會覺得「我再也不會愛上一個人」。
因此,歸根結底我們需要的是選擇性地相信積極的可能。
最有效、最實操的一個方法,就是糾正錯誤的認知,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來改善情緒問題。
首先,你可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寫下你目前所面對的最大的問題。
你可以將它們抄寫下來或者打印下來,放在自己最容易看見的地方。
因為看見,就是治愈的開始。
其次,識別那些會讓你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和反應的場景,而后檢查這種自動化思維。
任何時候,出現一些負面情緒時,一定要問自己: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負面情緒。
否則,如果我們不加以檢查,幾乎無一例外會對此信以為真,甚至會把這當作事實。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陷入平常所說的「當局者迷」的狀況。
最后,用積極的思維替代消極的思維。
只有察覺不理性信念的存在,才能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生活。
其實,我在這段戀愛關系中產生「我不夠好」的不理性信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不自信。
因為不自信,沒有安全感,總覺得無法與對方并肩同行,從而導致需要對方的認可來獲得自我價值感。
分手這件事,幾乎完全帶走了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希望感,但同時也給了我一個機會——
讓我重建對自我的認知。
我建議,可以試試在每天臨睡前,記錄下自己這一天中做得好的事情,得到的贊揚,以及一點一滴的進步。
即使當下還沒有做好,也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對于女性來說,不完美的認知集中在外貌和身材上。
后來,我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形式,逐漸從失戀中走出來,一步步塑造出自信的狀態。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反思,我感到自己又變得成熟了一些。
最后。
有時候,我會想:「命運為什么總是毫無邏輯可言地,將痛苦施加在我的身上」。
也許,你也會感受到這種存在——
非常不安,無比虛弱。
你想戰勝它,但又逃不出自身對命運的責備。
這種行為固然痛苦,但同時它也會給我們一種力量。
當然,我希望提醒你,這個力量需要留在傷痛平息,我們用更客觀的眼光審視這件糟糕的事情之后,才能真正地獲得。
其實,我們的人生不就是走在一條且行且失去的路上嗎?
記住,
記住,我們會悲傷,但也會在愛中成長。